最近看了本Elliot D. Cohen的『亞里斯多德會怎麼做?-透過理性力量療癒自我』(What would Aristotle do?),以前還在念分析哲學的時候,就對哲學諮商頗有興致,對啦,只是對這個詞有點興味,最近接觸了台灣哲學諮商學會,發現了這本書(似乎被學會視為該領域重要著作),馬上買了Cohen的相關書籍,卻不知為何,讀不太下去,應該說是一種「無法感到頭昏腦脹」的失落感,以前研究所的指導教授曾一臉認真地說:「要怎麼知道你在唸的是哲學?怎麼知道你在做哲學思考呢?如果你邊想事情邊覺得頭暈,那就是了。」若照這等定義來看,Cohen這本書是不太會讓人頭昏腦脹,也或許與這本書近於心靈雞湯的寫作方法有關。
  這裡我要先說,我還沒將整本書看完,只打醬油般的東看西看,十分不認真,目前看來,Cohen將「哲學諮商」視為「提供解藥給需要的人」的一種諮商/思考方式,他認為幾乎每種情緒事件都可拆解為三個步驟:規則、事件報導和行為,這裡用的就是亞里斯多德的三段論,M則P,S則M,故S則P。不過我認為這樣的推論是很有問題的,首先,情緒是什麼?Cohen給了一些他的看法,他將一般常見的情緒大致分了幾類,但這樣夠嗎?情緒是否能夠被量化?情緒是否能被觀察?情緒是否真實存在?我們要如何區分現在的困境是情緒帶給人的影響抑或是別的因素?這些在這本書內都說得不夠精緻完善;接著,使用三段論迎刃而解大部分的情緒問題,我只感覺十分天真,Cohen在書中將此定義為「理性思考方式」,天知道三段論是否夠理性?我們又為什麼需要理性?難道所有情緒問題都能因理性思考迎刃而解嗎?(可能是吧)而,為什麼是三段論?
 
 
待續。
arrow
arrow

    鼻子偵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